当前位置:首页 > 股民交流 > 正文

国望正式环境8888(国望正式环境)

国望正式环境8888(国望正式环境)

今天给各位分享国望正式环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望正式环境8888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国际环境保护协...

今天给各位分享国望正式环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望正式环境8888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国际环境保护协议都有哪些

(1)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国际环保公约。臭氧层是地球和人类的保护伞,由于广泛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哈龙,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损害人类健康,危害农作物和生物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引起气候变化等。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如1985年3月通过、1988年9月生效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年9月通过、1989年1月生效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1990年和1992年两次修正)。规定发达国家于1996年、发展中国家于2010年逐步淘汰40多种受控物质(ODS),由于这些多为基本化工原料,涉及到的相关产品至少有数千种。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随着工业的发展,危险废物的产生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公害。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危险废物已从1947年的50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5亿多吨,其中发达国家占95%。由于处置场地少,技术复杂,代价昂贵,特别是国内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加上民众环保意识较强,一些发达国千方百计地将危险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危害。为此,1989年3月通过了《巴塞尔公约》。公约控制的危险废物按来源分为18种,按成分分为27种。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公约缔约方1994年通过一个决议,规定立即禁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以最终处置为目的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从1998年起,以再循环利用为目的的危险废物出口也被禁止。

(3)《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战后,世界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贸易不断发展,影响了生态多样性。1973年2月签订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按照物种的脆弱性程度,公约将受控物种分为三类列入三个附录,并对其贸易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附录一列入了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800余种,基本上禁止贸易;附录二列入所有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于其生存的利用,就可能变成有灭绝危险的35000种物种,应严格限制贸易;附录三列入任一成员方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员国合作控制贸易的物种,应对贸易加以管理。这三类物种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物种被纳入第二类和第一类的范围。许多野生动植物物种或其相关产品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安全议定书》。1992年6月5日签署的《生产多样性公约》没有直接的贸易措施条款,但一些条款对贸易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关于遗传资源的取得、知识产权和生物安全规定与国际贸易直接有关。2000年1月28日达成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将对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GMO)飞速发展,正在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兴产业,并对农业、医药、化工和环保等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粮食短缺、有效药品及治理环境等问题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目前全世界共有50多种转基因植物产品投入商品化生产。据统计,1996年全球转基因体物商品化种植面积280万公顷,1999年达3990万公顷。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主要生产国。1995~1998年,GMO作物销售收入从0.75亿美元猛增到15亿美元,1999年达23亿美元,估计到2010年将增至250亿美元。GMO产品的国际贸易也迅猛发展。据统计,日本1998年进口的1597.5万吨玉米、475.1万吨大豆(美国分别占进口量的87.9%和78.6%)中,GMO 玉米和大豆分别为435万吨和105万吨,占进口量的27.2%和22.1%。

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与威胁,一旦出现差错,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基因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产生新的毒性或过敏物质,或扩大了寄主范围,导致病毒灾难性的泛滥;转基因活体及其产品有可能降低动物乃至人类的免疫能力,从而对其健康、安全乃至生存产生影响。

为了防范GMO产品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规范越境转移问题,国际社会于2000年1月在蒙特利尔通过《卡特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议定书》对转基因产品的越境转移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是巨大的:实行风险评估对国际贸易有负面影响;提前知情同意程序规定使得进口程序更加复杂和繁琐,审批的时间较长,一般为270天,赋予进口缔约国为保护生物安全很多的权利;资料评估为进口国控制GMOs进口提供了借口,进口方可以资料不完备或缺少可靠和充分的科学依据而拒绝进口或推迟做出进口决定;实行GMO加贴标签制度会增加进口国公众对GMOs及其产品的心理恐惧,从而导致某些GMO产品国际贸易量的下降甚至退出国际市场。另外,一旦采纳赔偿责任和补救措施,对进口方来说是能保护合法权益,但对出口方则是极为不利的。预计进口国与主要出口国将在这一领域展开较量。同时《议定书》的签订将大大促进非GMO产品有机食品的国际贸易,特别是给绿色—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方会议。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1992年6月签署了该公约,并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到2000年共举行了6次缔约方大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本身并不直接限制贸易,但由于温室气候控制涉及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缔约方为履约采取的行动必然会对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当缔约方制定国家对策时,贸易措施也将会起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一旦实施,将直接用信用贸易手段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交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国际自然环境保护条约。初期的国际环境条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自然保护。本世纪 30 年代以后出现了跨国环境污染纠纷。为此, 1954 年制定了第一个关于防治环境污染的国际条约,即《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此后,国际条约在防治环境污染和自然保护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内容包括:防治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及电离辐射污染、有害废物污染,保护臭氧层、气候资源、物种和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文化和自然遗产、南极、外层空间,以及防治病虫害和禁止为了军事目的破坏环境等等。概括地说,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关于防止环境污染、损害和破坏的条约;二是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并保障其合理开发利用的条约。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加速制定各式各样的环保措施,目前已有大量有关环境的国际条约。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91 年公布的环境方面的多边国际条约和协定就有 152 项。此外,还有各国签订的大量双边环境条约和协定,共有 180 多项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条约。

在众多的国际环保公约中,约有十几项公约中含有与贸易有关的条款。这充分表明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由此而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71 年,这一阶段是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的产生阶段。一些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进口商品的卫生检疫作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运用进出口的措施来解决跨越国界的一些环境问题。

最早的多边协议之一是 1900 年的保护非洲野生动物、鸟类、鱼类公约,要求对那些珍稀和面临灭绝威胁的生物采取出口许可证。 1906 年,在瑞士的召集下,签订了一个国际协议,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白磷的火柴。这种白磷火柴的生产过程对工人的身体有害和使用不安全。这一公约促使厂家转向生产更安全的火柴。 1911 年英国、日本、俄国和美国四国签订了《维护和保护海豹和海獭皮毛协议》。 1916 年,英国和美国签订了保护候鸟的协议,规定了禁止捕鸟的季节和在这些时期出口这些鸟类,协议也禁止违反国家或省级法律的鸟类国际运输。 1921 年,意大利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签订了一个公约,禁止一些使用对鱼类产卵和保护有害的方法捕捞的鱼类的贸易。 1933 年 29 国签订的《保护自然环境中动植物伦敦公约》,禁止出口没有许可证的从非洲得到的象牙和一些特别的动物、狮头等纪念物。

战后,为保护生态环境签订了更多的法规。如 1946 年的《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1950 年的《国际鸟类保护公约》, 1951 年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1956 年的《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 ( 修正本 ) 》, 1959 年的《植物检疫及其疾病防护合作协定》, 1959 年的《东北大西洋渔业公约》, 1966 年的《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 1967 年的《非洲植物卫生公约》, 1968 年的《养护自然和自然资源非洲公约》, 1969 年的《养护东南大西洋生物资源公约》等。也有许多国家采取单独行动,如美国在 1927 年以前有 10 多个联邦法规运用贸易措施以达到环境目的。很多贸易协定也规定了环保方面的内容,如 1946 年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的贸易协定规定,为了保护植物、动物,包括为了防止疾病,动植物退化或灭绝允许采取限制措施等。

这时期的环境法规,主要针对当时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动植物保护及对人类生命的影响,防治范围较窄。主要采取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限制性的方法,较少涉及国家对生态的管理。

第二阶段是从 1972 — 1991 年,这是环保法规大发展的时期。第一次全球环境会议于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使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全球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了各种环保法规,各种各样的国际环保法规也应运而生。到 1991 年底,有 98 个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其中有很多法规涉及贸易问题,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973 年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 年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 年 )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1989 年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1990 年 ) 等。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除了继续使用强制性手段外,开始探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消费者的参与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第三阶段始于 1992 年。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是环保法规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环保法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 年 ) 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各个方面,它把到目前为止颁发的这方面的所有公约、协定的精华综合到这一公约中;《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 年 ) 也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它是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公约之一,不仅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源的使用和国家的经济及长远发展。

我国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如下: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防治荒漠化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2年伦敦公约》

主题 公约 宗旨

空气:

保护臭氧层

经1987年补充(经1990年及1992年修订)的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采取规管性的预防措施,抑制全球排放损害臭氧层物质,以保护臭氧层,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不时修订公约及调整时间表,藉此减少使用和制造损害臭氧层的物质。

环境保育 •

经1956年修订的1946年《国际捕鲸公约》

在不会引起广泛经济问题或营养问题的原则下,尽速令鲸鱼数目达到最理想水平,并确立一套国际规例,确保适当地和有效地保育及培养鲸鱼,使捕鲸业得以循序发展。

经1967年、1979年及1983年(只有第1(a)条)修订的1956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

通过国际合作,防止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引进及扩散破坏力强的植物病害。

经1982年及1987年修订的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阻止湿地在目前或日后遭侵占或持续减少,顾及湿地的根本生态功用及经济、文化、科研和康乐价值。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制订长远有效的制度,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合力保护对世人极具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经1979年修订的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利用出入口许可证制度,保护指定的濒危物种免遭滥捕滥杀。

1979年《保护迁徙野生动物公约》

采取行动,按情况所需,适当地保护迁徙野生动物。

有害废物 •

1989年《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订明缔约国的义务,目的是:

(a) 有害废物的生产和越境转移减至最少,确保以符合环保的有效方式管理这些废物;

(b) 将有害废物的产量和毒性减至最低,并确保以符合环保的有效方式管理这些废物,尽量在接近废物产生源处置废物,并减少越境危险废物的转移;

(c) 协助发展中国家以符合环保方法管理所产生的有害废物和其他废物;

(d) 建立由生产处到弃置处的监察制度;及

(e) 管制有害废物的进出口,规定必须取得入口国家的官方批准,方可进行越境废物转移。

海洋污染 •

经1973年补充及经1991年及1996年修订的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采纳特别措施保护人类利益,免因公海油污事故污染海水和海岸而招致严重后果。

经1976年及1992年修订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采纳划一的国际规例和程序;界定因船只漏油或排油引致污染的责任及确保蒙受损失的人士获得适当赔偿。

经1976年及1992年修订的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

成立赔偿基金。受船只漏油及排放油污损害的人士除可获得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赔偿外,亦可得到基金拨出的补偿。

经1978年修改及补充(不包括附则IV)以及经1984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0 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及1999年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防止船只排放有害物质或废水污染海洋环境。1978年议定书确定有需要进一步防止和管制油轮及其他船只,以防止污染海岸。

经1978年(焚烧)、1980年、1989年及1993年修订的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控制因倾倒废物而造成的海洋污染,促使区域性协议与现有公约相配合,以及改善保护海洋环境的工作。

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响应和合作公约》

制定措施处理油污事故并就该等事故提供国际合作。

急需!保护环境的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各两种!

正面:

植树造林绿化戈壁油城:

为把新疆油田克拉玛依市建成绿色油城和绿色油田,多年来克拉玛依市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使各族市民和石油工人幸福生活在空气新鲜和美好的绿色油城环境里。图为2012年11月2日,新疆油田重油公司500余名石油员工在克拉玛依森林公园栽树5000余棵。

北京22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启动 总投资将达百亿元:

“今年北京将造林22万亩,将近900万棵树木,也是本市平原地区一年内植树规模历史之最。”在活动现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史贵升介绍说,根据规划,本次平原造林以实施景观生态林、重点绿色通道工程为主,分布在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的14个区县。按照“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空间布局实施,其中“两环”范围造林3.2万亩,占总面积15%;“三带”范围造林3.8万亩,占总面积17%;“九楔”范围造林9.8万亩,占总面积44%;“多廊”中重点通道造林绿化1.5万亩,占总面积7%。

据史贵升介绍,本次造林将主要种植槐树、白蜡、柳树、椿树等乡土树种,除了本地花圃提供树苗以外,还将从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北方地区引进一批乡土树种。

工程完成后,本市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近1个百分点。

“从春节开始大规模种植,秋后绿量将明显增长,对于北京改善生态环境,降低PM2.5含量将有一定作用。”史贵升表示。

绿色高压线政策促太原生态环境发生新变化

今年以来,太原市严格执行“绿色高压线”政策,截至目前,太原市已关停落后生产企业和设施133个,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67座,到6月底,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5天。8月27日,在太原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所作的 《关于太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对此作了介绍。

为了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太原市在新建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绿色高压线”政策,对7个达不到环境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予以否决。坚决取缔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关停落后生产企业和设施133个,焦化项目19个。全市86座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已关闭67座,淘汰关闭工作全部完成。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清查工业污-染源1567家,14项重点企业限期治理工程开工建设。

在整治污-染项目的同时,太原市还确定了西山地区综合治理目标,太原玻璃瓶厂、狮头水泥等12家工业企业关停和搬迁、万柏林区万亩生态园综合治理等4个生态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绿化工程,春季造林6.23万亩,环城高速景观防护林带和环城林带提档增绿工程栽植乔灌木250万株。城市新增绿化面积60.8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0.31个百分点。太原市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明显,极大地改变了省城面貌。

中国退耕还林达1.3亿亩 退牧还草1.9亿亩

2006年,记者从正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五”期间中国共完成退耕还林1.3亿亩,退牧还草1.9亿亩。

退耕还林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是中国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采取人工治理和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的主要措施。

退耕还林工程从2002年开始正式全面实施,是中国遏制水土流失、根治江河水患、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退牧还草工程2003年开始实施,工程实施的目的是让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从而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资料显示,中国“十五”期间水土保持总投入达到122.6亿元,是“九五”期间总投入的2倍。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54万平方公里,其中初步治理面积24万平方公里,初步修复面积30万平方公里。

还有,汽车出行限行,推行绿色交通、公共自行车,公路两旁种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牧。

反面:

2002—2012:重大环境污-染之十年纪录

最近二十年,随着经济列车的不断加速,我国进入了环境高风险时期,各种环境污-染层出不穷,尤其是最近十年,环境污-染的发展规模、损害后果、污-染类型等都日趋扩大。笔者搜集整理了2002年至2012年最近十年的重大环境污-染,希望能以这些沉重的纪录,打捞那些并不遥远的惨痛记忆,催生起共同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动。

2002年

贵州都匀矿渣污-染

云南南盘江水污-染

2003年

三门峡水库泄出“一库污水”

2004年

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

河南濮阳喝不上“放心水”

四川青衣江水污-染

2005年

重庆綦江水污-染

浙江嘉兴遭遇污-染性缺水危机

黄河水沦为“农业之害”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

广东北江镉污-染

2006年

河北白洋淀死鱼

吉林忙牛河水污-染

湖南岳阳砷污-染

四川泸州电厂重大环境污-染

2007年

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

江苏沭阳水污-染

2008年

广州白水村“毒水”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

2009年

江苏盐城水污-染

山东沂南砷污-染

陕西汉阴尾矿库塌陷

湖南浏阳镉污-染

多地爆发儿童血-铅超标

“有色金属之乡”饮水告急

2010年

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

大连新港原油泄漏

松花江化工桶事件

河南铬废料堆积成城市毒瘤

2011年

血-铅超标事件频发不止

渤海蓬莱油田溢油

哈药总厂陷“污-染门”

浙江杭州水源污-染

云南曲靖铬渣污-染

苹果公司中国代工厂被指污-染环境

甘肃徽县血镉超标

江西铜业排污祸及下游

2012年

广西龙江河镉污-染

江苏镇江水污-染

尽力了,此网什么都屏-蔽,没有办法。。要想知道详细资料,找上面的标题搜索。

参考网络

珠海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珠海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圆明新园

圆明新园地处珠海九洲大道石林山下,占地面积为1.39平方公里,以北京圆明园为原稿,按1:1比例精选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融古典皇家建筑群、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群和西洋建筑群为一体,为游客再现圆明园。

圆明新园还有演出《梦回圆明园》、《皇家盛典》可看,是珠海最值得去的旅游景点,让你不用去北京就可以领略到“圆明园”的风采。

2、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

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位于珠海市横琴新区,是集主题公园、豪华酒店、商务会展、旅游购物、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同时也是海洋主题旅游度假区。

度假区包括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珠海长隆横琴国际马戏城、珠海长隆横琴湾酒店、珠海长隆马戏酒店、珠海长隆企鹅酒店以及珠海长隆迎海酒店公寓等,是珠海游玩必须去的地方之一。

3、东澳岛

东澳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东南部,距离香洲30公里,面积约4.663平方公里,是百岛之市珠海市旅游的经典岛屿。岛上气候宜人,古树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2%,渔村悠悠,炊烟袅袅。

在东澳岛,最吸引的要数沙滩,东澳岛有南沙湾、大竹湾、小竹湾三个沙滩,尤以南沙湾为好,享有“钻石沙滩”的美誉。沙质洁白细腻,沙滩平缓宽阔。冲浪、潜水、风帆等是这里的主要旅游项目。岛上有住宿服务,海鲜更是这里的美味佳肴。

4、珠海情侣路

情侣路位于珠海市,全长28公里,是世界上较长的海滨观光路,被誉为珠海的“万里长城”,是珠海著名大道。情侣路右依高山大厦,左临碧海归帆。游客多结伴于此瞭望大海,窥视澳门,浮想连天,流连忘返。

珠海渔女塑像是这里的标志物,海神女儿,手捧宝珠,屹立海上,给珠海人民送来希望和幸福。情侣路是珠海人民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珠海的旅游观光地。路上设置有专用的两人,三人的连体自行车,别开一面,节省脚力,浏览快捷,风光无限。

5、海泉湾温泉度假村

海泉湾温泉度假村位于珠海西部,总占地5.1平方公里,有“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的称号。

海泉湾共由八部分组成,分别为海洋温泉、海泉湾大酒店、神秘岛、渔人码头、梦幻剧场、健康体检中心、拓展训练营以及运动俱乐部(含高尔夫训练场)组成,是珠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其中,海洋温泉泉水属于含硅酸和氡的弱浓度氯化钠泉。

6、外伶仃岛

外伶仃岛位于珠海香洲东南部,西距珠海市区27.5海里,北距深圳35海里左右,是珠三角地区进出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是珠海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岛上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能源有限,民风纯朴,治安良好。

在珠海众多的海岛中,外伶仃岛天生丽质,石奇水美、优雅恬静、独具风韵,名闻遐迩;岛上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山水兼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雨林风景和海岛伊甸园风光,是镶嵌在珠江口与南太平洋交汇处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7、珠海罗西尼工业旅游区

罗西尼钟表博物馆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是华南一个钟表文化博物馆,园区全面对外展示和解读钟表文化及国际水平现代制表工艺,展现中国古传统计时文化和现代钟表制造工艺全景。

以时间之名,打造出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借助现代化的科技,进行钟表文化知识普及,令社会大众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由来发展及现代钟表精密制作,感触时间的存在,并引发探索时间的乐趣。

8、农科奇观

农科奇观位于珠海市梅溪双龙山下,占地2000亩,依靠现代农业高科技,农科奇观创造出无土种植而开花结果,四季常青的神话,是直属珠海市的农业科研示范基地,是中国较早开放的农业旅游观光园。

是一个环境优美、展示高科技农业的现代观光农场,同时也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广东省农业区域性试验中心”、“国家亚热带兰花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9、庙湾岛

庙湾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地处珠海东南,万山群岛佳蓬列岛中部,外伶仃岛的南面,庙湾岛风蚀海貌独特,岛周礁群星罗棋布,是海洋生物繁殖的理想之所,海产丰富,乃东南亚享负盛名的垂钓区,海洋资源丰富,被称为“梦幻之岛”和“中国的马尔代夫”。

庙湾的珊瑚质沙滩“下风湾”。沙质洁白、晶莹,海水湛蓝、清澈,海底更有稀有的红珊瑚群,是潜水及水上活动的理想场所。

10、珠海梅溪牌坊

梅溪牌坊在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也是珠海有名的十景之一。牌坊集西方的装饰风格和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为一体,中西合璧,巍峨壮观,工艺华美,是华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

《大国崛起》里9个大国崛起的时间

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大国崛起》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pwd=ks1p 提取码:ks1p

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三大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目前的解决方法

酸雨的成因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 氯化氢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酸雨的解决方法

由於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於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短期政策—

目前已积极进行下列各项策略,以大幅降低空气中SO2、NOX之排放量。

1. 推动低硫油政策,降低燃料油之含硫量以减少因燃烧排放之硫氧化物,自82年7月起已将燃料油品含硫量降至1.0%,预计85年7月於都会区含硫量降至0.5%, 88年更要降至0.05%以下。

2. 订定严格管制标准,以迫使污染源采行排烟脱硫及排烟脱硝之设备。

3. 引进最佳可行控制技术,以减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

4. 改善工业锅炉之燃烧技术及设备,以减少氮、硫氧化物之排放。

5. 改善汽、机车引擎及防污设备,并加严排放标准,以减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 与汽机车业者研商开发低污染之新车及替代燃料,如液化石油气车、电动机车。

温室效应的成因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 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 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 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 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但全球知名科学家的见解还不仅仅是这三点。

现今最受人青睐的是瑞士两位气候专家对温室效应成因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增多的水蒸气。它是于2001年发表的。瑞典中部大学的KG·拉松和斯韦克·爱德华松说,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气,而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还有,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在大气层中发现一种学名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学分子式为SF5CF3)的稀有气体。虽然这种气体目前的浓度仍相当低,但是它稳定热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已知的温室气体,而且正在快速积累,长此以往,将会使"温室效应"形势更趋恶化。

臭氧层空洞的成因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空洞的解决方法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哈伦(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烃(HCFC)和甲基溴(CH3Br)等,并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时间。根据修改后的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伦,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伦、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为了实施议定书的规定,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多边基金,对发展中国家淘汰有关物质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1991年建立了临时多边基金,1994州年转为正式多边基金。到1995年底,多边基金共集资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共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

到1995年,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大部分受控物质,但经济转轨国家没有按议定书要求削减受控物质的使用量。发展中国家按规定到2010年停止使用,受控物质使用量目前仍处于增长阶段。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产品都大幅度增长,受控物质使用量比1986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成为世界上使用受控物质最多的国家之一。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翻译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文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尽开颜: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赏析

首联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国望正式环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国望正式环境8888、国望正式环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