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民交流 > 正文

马晓河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双循环机制(马晓河)

马晓河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双循环机制(马晓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晓河,以及马晓河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双循环机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想要乡村经济得到发展,需要考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晓河,以及马晓河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双循环机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想要乡村经济得到发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实现产业兴旺,必须激活“人、地、钱”,释放这三种要素的活力。

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如何解决?

一、抓好“地”这个基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石。

(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目前全国的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对于农民来说,手里有了确权证,就有了定心丸,无论是流转还是自己耕种都好。同时,目前国家特别重视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用地支持。

(二)让村集体资产“生金”

农业农村部特别鼓励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中央明确支持的“生金”措施有:

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项目。

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探索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产业。

二、抓好“钱”这个关键

乡村振兴,农民要富。“钱”怎么来?如何让农民的收入提高?这都是大家尤为关心和关注的。在乡村振兴的资金上,一方面有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一方面也要靠金融机构开源,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目前,相关政策举措也不断出台。

三、抓好“人”这个根本

乡村振兴,必然要靠人来实现。怎么让农民变成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怎么样吸引人才到农村来建设?现有举措也不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两年新增4万亿投资对我国现在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有半年,得失之间的远见与近思,我们如何看待?本期特邀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财科所所长史生荣、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从投资、信贷、消费和宏观等层面深刻解析:4万亿半年报。

4万亿投资细节

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成效初显,半年间的投资细节值得审视。

《新理财》:去年为了挤上4万亿的经济列车,各地政府都期望能多申请项目和资金,您如何看待这个机遇?

史生荣:我认为应力求使4万亿资金安全、迅速、通畅地投向最合适的地方,国家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资金投向和用途;对资金投向使用情况进行同步审计,并定期全面公开审计结果,披露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强化审计机关的财政监督职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理财》: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现成的项目可能越来越少,您说呢?

史生荣:所以应重点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对重要问题要严肃查处。比如,检查工程项目规划和立项是否符合中央规定的投资方向,以及是否符合地方发展战略,对地区和部门项目安排不当、投资方向不符合的要收回投资,缴回中央国库,核减该地区、部门安排投资的数额。

《新理财》:中央的每个项目都需要地方配套,但地方配额资金缺口很大,这怎么解决?

史生荣: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新理财》:以前也发生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不配套,导致设施长期闲置,下一步如何操作?

史生荣:我觉得关口前移、跟踪审计、公开透明是三个关键点。关口前移就是先看投资是否符合中央方向、是否及时开工、对“保增长”作用会怎样。跟踪审计的好处有两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做出相应处理,规范资金运作;另外,还可以从完善相关制度的层面上向各级党政机关及时提出建议,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此外,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通过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投资监管。

天量信贷解密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合计为4.58万亿,同比增加3.25万亿,已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计划(5万亿)的91.6%。此天量信贷背后意味着什么?

《新理财》:信贷增长是为了促进投资、活跃生产和消费,这么多钱投下去情况如何?

郭田勇:目前来看,中长期贷款(主要与基础设施项目相关)和票据融资占据了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我们都知道,政府的投资应该要能够拉动社会投资,同时能够帮助出口的企业把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再通过国内消费的增长来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个效果并不明显。

《新理财》:不容回避的是,天量信贷增长毕竟不可持续,在信贷大潮之后,有哪些问题需要被关注?

郭田勇:我觉得要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密切监测。此次信贷增长,虽然在短期内并不意味着有通胀,但长期来看还是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是银行需要关注高额信贷背后的风险。虽然某些基建项目有政府信用支持,但其本身依然存在诸多风险,比如项目仓促上马容易导致实施过程出现问题。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业化程度并不高,直接影响其未来收益,再加上大型项目通常耗资巨大,回收期较长,难以保证到期时的债务偿还能力。

三是未来信贷的投向问题。流动性贷款分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贷款,此次高额信贷中,中小企业贷款不到20%,这比预期所获得的贷款份额要少。

《新理财》:您刚才提到了信贷投向的问题,那么,下半年信贷投向应该是怎样的?

郭田勇:我觉得信贷政策应该更多地给高效率的企业以货币,从而提升企业与消费者的信心。此外,银行现在要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和农业信贷等,切实引导信贷资金的流向,让资金流入真正需要钱的地方。

《新理财》:这也是对经济刺激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郭田勇:是的。只是单纯依靠投资来拉动GDP的方式并不具有连续性, 而信贷增长和投资扩张的速度能否持续尚无定论。当优质的基建项目贷款被银行瓜分完毕,对于基建的贷款力度可能会衰竭下来,而出口、投资和消费可能依然萎靡。所以,在信贷数量增长的同时,要保证信贷运用的效率和质量,要真正摆脱信贷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真正促进消费的升级,这才是经济复苏的着力点。

快打“消费补丁”

要使经济获得长效、稳定发展,最终还得让国民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协调运行。我们期待在促进出口恢复正常的同时,也更加期待“消费马车”跑稳跑快。

《新理财》:您认为未来的政策着力点是怎样的?

马晓河:我认为下一步宏观政策要从政府消费转向民间消费。应该把消费力更多地导向城市,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让他们购买指定家电产品也可享受同样的补贴政策,并对城镇低收入者给予购房补贴政策。

《新理财》:但我国目前消费率太低,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并非易事,您有何建议?

马晓河:我国消费率低的原因之一是消费政策的限制。目前我们银行的政策多是生产性贷款政策,针对生产才能贷款,老百姓贷款来消费就难了。我们应该消除一些抑制老百姓消费的政策或者是制度安排,把这些障碍扫除掉,使贷款更多地转变成消费。比如金融领域可以加快改革,开辟一些金融新产品,让老百姓能为消费贷款。

《新理财》:我国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国内消费型经济是一个艰难的进程,您看呢?

马晓河:因为这涉及一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问题。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里面,如何让老百姓相对快地增加收入,调节高收入者,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是我国今后政策的主要目标。

《新理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们还需如何去做?

马晓河:我觉得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继续大力推动投资,把一些项目尽快落实,多发一些国债,多搞一些民生工程。也许在农村修一条路,就会带来农民大量购买摩托车;也许再给农民增加一些消费补贴,还会带来农村消费的更快增长。

积极财政入手点

经济危机中有着生存之道,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入手点在哪里?

《新理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有很强的局限性,具体有哪些?

韩伟森: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约束和制度性约束两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制约着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在当前形势下,采取不可持续的高筑债台的手段将危害长期的宏观经济形势,这种草率的政策并不可取。

财政政策的制度性约束主要是指,制定财政政策应与一国的行政与制度能力相一致,一些应对措施可以超出现行的正常预算周期,尤其是当我们追求消费增长与增加市场对长期财政政策稳定性时,更应如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延误与滞后是预算过程的一个规律性特征,而在对经济危机下弱势群体的帮扶过程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极为重要。因此,建议中央政策应该与下一级政府的政策理解与执行同步进行,以确保实施的及时与正确。

《新理财》: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政府的实施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您看呢?

韩伟森:政策应能区分出短期还是中期,短期政策致力于预测危机,中期政策目标应在于维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当前危机下,各国根据财政政策空间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没有财政政策空间的国家,这包括需要依赖外援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促进事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消费,并避免影响经济增长的增税政策的出台。同时,选择性地消除无效消费和扩大税基等行为,因为有效的国民收入管理都将缓解危机对公共财政的不利冲击。

二是存在一定政策空间,但没有能力制定实施新计划的国家。这些国家可以重点落实现有的消费计划。此外,发掘易于实施的新的财政措施,同时制定机动政策以便应对可能超出现有财政资源的经济危机。

三是拥有财政政策空间与实施管理能力的国家。这类国家的政策可以包括强化社会安全网的新型措施,或旨在加速长期增长的基础设施支出措施,以便在近期提供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刺激。中国就是这类国家的典范。

《新理财》:您认为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应注意什么?

韩伟森:我认为,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应注重短期刺激与长期平衡的关系,这是一个双赢的问题。短期与长期的交汇点是财政政策入手的关键,例如,中国可以从能源资源利用与污染整治方面入手,短期内可以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消费,长期内也将有益于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

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逆势中的发展中国家并不能总是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一经实施,当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时,自主的扩张政策很难逆转,这将威胁长期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财政扩张应该及时,但不能过于贸然行事。一旦时机选择失误,财政干预将起到反作用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的?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05年正式提出来的。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现在首次提出,20世纪50年代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也出现过这一提法。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和涵义与以前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当时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热钱为什么使人民币升值?

金融战争(转帖)

现在很多国人都很关心人民币(RMB)升值这个话题,但又不了解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真正意图何在?相信大家对80年代的“日本经济衰退”和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香港的金融保卫战”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国际投机集团“美国—索罗斯财团”搞的,但是,你就没有想过它背后难道就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了吗?

从1980年开始,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了!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日本企业更加疯狂,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七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实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让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的是,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下去,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了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 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美国去了。

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当然知道1985年会发生什么,假设我在1983年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了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向上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在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已经是最低假设),那就是48000亿日元。 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那么日本呢?突然撤离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归美国,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 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

我说的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其它财团呢?而且我的假设还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美国赚够了,日元现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坚挺依然和30年前一样!美元暂时性的贬值,并没有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美国人玩上瘾了。1998年,同样的手法在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身上又来了一次,这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唯一不同的,这次不需要广场协议了。因为亚洲这些小虎小龙的外汇储备们直接阻击就可以大获全胜!但是,还是没有战胜财大气粗、军事强盛、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结局大家也看到了,东南亚货币在先升后跌中,经济发展的成果被美国抢掠一空!

唯一市场硬挺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大肆攻击香港政府(中国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规则、没有民主自由,要是当时中国屈服于世界的舆论压力而不运用“宏观调控”进行入市干预,那将酿成大祸,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像当年的日本那样因破产而跳楼自杀了!

当时香港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美国一再要求他国“新闻自由”、“市场经济”、“民主人权”是建立在美国利益的基础上了吧,知道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性和优势所在了吧。

美国停手了吗?没有,因为我国综合经济势力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权威,近日来“中国公开支持因儿子丑闻而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责美国故意借题发挥进行人身攻击。”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美国心里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现在强迫人民币升值就是消弱中国的第一步,知道为什么中央政府突然全力打压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最近跌那么惨了吗?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4月间曾说了一件事情:“有一个40亿美元的外资在上海炒房地产,现今已经退出中国了。这样的外资,不要也罢!”中国股市是一个弱势股市,很容易被美国财团所利用。中央不可能放松对股市的控制,否则中国经济将会在外资的攻击中崩溃!前段时间,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个240亿美元的外资财团撤离上海。现在,大家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优势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国家出台那么多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是多么的明智和及时了吧!

各位知道为什么中国要实行国家外汇管制、汇率控制、打压房地产、控制股市、知道为什么中国要保持巨额外汇储备,为什么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贷款规定,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要求进出口贸易平衡,为什么要扩展东南亚贸易市场和欧盟市场,为什么要加入WTO了。

其实中美之间的经济战争,早就已经开场了,而且来来回回过了几百招了。大多国人还懵懵懂懂的只盯着台海形势,盯着中亚美军又多了一个军事基地。要知道经济崩溃的灾难远比一场军事战争的后果更严重。军事战争不外乎两种:即“侵略战争”和“卫国战争”。而军事上的“侵略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打垮对方的一切(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达到占领对方领土,进行资源掠夺和控制奴役和剥削对方的国民。

这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没有少发生。而如今的美国就是以军事上的侵略战争为手段,达到奴役和剥削对方为目的的真实意图(对实力弱小的国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美国实际上是侵略并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来满足美国国内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而对实力强的原苏联(原苏联拥有制对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国就只有发动经济进攻来拖垮他们,苏维埃联盟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许有的人要说,那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和当时苏联国内政策导致了原苏联因经济崩溃而解体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进行军备竞赛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当时的美国经济实力比苏联强,所以,美国胜利了而苏联解体了。现在轮到我们了,中国现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没有冷战时期的苏联强大,相同点是我国同样也拥有毁灭美国的核武器,只是数量少了一点而已。那在这一轮中,就要看我国领导人的智慧和胆识了,建立合理的政策来规避风险,保护自己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现在我国已经在这样做了。可是,美国也没有闲着,而且,作为经济进攻的第一步他们已经早早的迈出了,象美国“凯雷财团”这样的世界性投机财团,收购中国的“徐州重工”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了,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例举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控制中国的核心技术,进行世界性的技术垄断。同时乘汇率没有变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币,迫使中国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以应付大量的货币兑换需求,为拖垮中国经济打下伏笔。这还是明的进入,暗地里的就更无法统计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兑换人民币的行为与拖垮中国经济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在正常情况下,在没有大批美国财团恶意涌入中国用大量美元换取人民币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式是相对稳定的,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数量应等于我国人民积累的财富数量。而大量的恶意的国外财团的资金涌入中国,需要兑换大量的人民币,使得国内人民币的流通数量大大超过我国人民所积累的财富数量。而这些人民币全部投入少数领域,表面上是拉动了我国的经济,使国内的消费量变大,实际上也使得资产价格大幅上升。

据统计,目前在国际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有136万亿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万亿美元涌入中国进行投机经营,按现在的汇率,我国就要发行10.6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人民币升值15%,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他们将换回1.56万亿美元,而中国外汇储备是0.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一进一出,这些投资资金多出了2000亿美元,而中国这么多年充当血汗工厂所挣来存在国库中的2000亿美元一分不剩,留给中国的是当初为应付这1.36万亿美元而发行的10.6万亿的人民币。2006年中国GDP是20万亿,物品是这么多,而钱却多了10.6万亿,那就意味着所有商品都要打折到原来的2/3。恐慌情绪将会在社会上蔓延,炒房者为了变现到时可能会出七折、六折、甚至三折出手手中的房子。大批市民破产,牵涉到银行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崩溃,我们手中的财富将一文不值了。

到时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不再储备和使用甚至抛售手中的人民币,使中国的外贸活动受挫,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对外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就像40年代的通货膨胀那样一盒火柴要卖几百块。如果我国政府在这次的人民币汇率这件事上决策错误,那么到时中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从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客观的讲,形式是不容乐观的。按理说,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人民币值钱了,应该是以前1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买到了。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新华网报道说:自2006年8月份开始,北京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进入11月份,米、面、菜价及副食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报道认为,是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导致食用油价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风而涨,25公斤装的富强粉涨幅达12%以上,500克大米上涨了6分钱。据了解,在上海、广州、深圳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涨升一片,并持续一个多月,其中面粉、食用油的最高涨幅分别已达一成和二成。

农副产品涨价说明了我国经济在发展和提高。同时,以农副产品的涨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给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农民的数量毕竟占了总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国的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涨价绝非偶然。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然而,这种声音太微弱,现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

对比1996年的东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房价居高不下的城市,地产泡沫破灭前的迹象已经显现。试图为了一已私利而继续哄抬房价的地方政府,将迎来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因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出的,可能还不被官方承认,但它实实在在已经来临了。这种处在萌芽状态的通货膨胀选择了一个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好时机——2007年的元旦和春节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面也开始涨价时,这场经济危机已无法遏制了。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价,对中国的富豪阶层的正常生活不会构成任何影响,但是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以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说,中国的高房价,间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来买单,日本的国民是花了15年的时间,香港的市民花了14年。那么,中国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一年之内升值达5%,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币目前在国际货币市场的遭遇是中国汇制改革以来没有过的事,我们目前已经知道美国要干什么?但是,还由不得我们把国际市场的问题解决好,人民币在国内又是这样的尴尬。在不动产涨价的带动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涨价,形成了国际与国内两种迥然不同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市场将走向资本的过度投机。说白了,对内将加剧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对外给资本大鳄以可乘之机。

如果更深层次的分析,人民币似乎是遭遇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围攻,试图将中国30来年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蚕食。接下来,生活必需品的涨幅将进一步加剧,市民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中国的产能将进一步过剩,最后,必然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经济危机说来就来,一触即发。

真正要化解这场危机,对目前的经济局势来说,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房价降下来,让城市居民在房价下降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经济的力量,从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也许,这是目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尽管已经做了一些表面工作。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高房价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更是史无前例。也许现在还不必过于悲观,一切都应该有转机。谁都知道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问题,就象一辆出现明显故障的高速列车,轰轰隆隆往前飞奔,不知何时将会出轨或者颠覆。有经济学家预言,2008年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届时,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那么,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呢?中央发改委专家马晓河指出:我国正在由某一方面的过剩向全面过剩演变。由于产能过剩,内需不旺,中国产品被迫出口,又导致了大量的贸易摩擦,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马晓河举例说:中国人向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双鞋子,可见鞋的产能过剩多少。2006年11月23日,央行副行长苏宁也表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在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比较起来差别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两位,一位是宏观经济的专家,一位是金融权威,但指出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因为内需不旺而导致产能过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风险,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工业企业面临生存的危险。

让我们再来看看近几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如果总揽中国经济全局就可以发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可以说这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的实践中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这是问题的表象。为什么中国人会“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呢?明知消费是生产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力,这是一个浅显的经济学常识,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布局上,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都不顾及了?

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资,前几年表现的是“开发区”热,后来是“基本建设”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房地产”热;二是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产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民营企业,只要形成了生产规模,眼光都瞄准了国际市场,大到汽车,家电,小到鞋子,袜子,打火机,一古脑儿出口。就“投资”热而言,高房价圈走了老百姓甚至两代人的财富,还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就“出口”热而言,贸易顺差继续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有经济学家分析,人民币自汇率改革以来升值了5%,现在的状况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当于前10多年的升值总幅度。那么这个后果是什么呢?许多经济学家讳莫如深,我可以大胆的告诉大家,后果就是人民币大量从不同渠道流出境,国际洗黑钱的势力乘机介入,甚至可以把中国贪官的钱都洗白了。可以说,在2007年之前,只听说外国人到中国来洗钱,这个局面也将因此而改变,中国人终于到外国去洗钱了。再说得深入一点,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被别人悄悄地“盗走”了。从发改委专家马晓河先生的讲话,看看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产能过剩的解决之道是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房价。房价不降,中国人对未来的预期必将产生较大的压力而不敢消费,还有一部分成了房奴无钱消费。

马晓河先生说,中国工业品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所以,为了减少风险,必须扩大内需。而内需如何才能扩大呢?

中国居民的消费率是38.2%,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8%—79% 。中国居民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十,世界平均房价收入比是一比五。两相对照,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就暴露出来,是高得离谱的房价将中国居民的财富搜刮一空,还拿什么去消费呢?所以中国人的消费率创下了历史新低。有专家预测,中国房价每下降一个点,将为市场一年增加100亿以上的消费,而中国房价从2006年前三季度的综合平均价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只要中国房价下降30%,中国市场一年将增加3000亿的消费总额,中国经济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中国民众也从此能过上好日子。 相反,我国要是领导人的决策事物方控制不好这个局面,我国的经济将会崩溃。我们都清楚我们现在身处的国际环境有多恶劣,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定要具备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一是军事战争,二是经济战争。

用战争手段夺取别国别人的财富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常见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还能看到。为了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中国一定要建设强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天军(太空部队)。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谁占领了太空这个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任何太空非军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梦!

圣人说得好:落后是要挨打的!中国只有具备了彻底摧毁对手的实力,别人才不敢欺负中国。 同时,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全球化,一场新的战争----经济战争,已经取代军事战争,成为当今世界一部分人夺取另一部分人财产的主要手段。

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经济战争的一个例子。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重大打击。国际金融炒家以经济手段达到了以往要用战争手段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少迟一点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和财政司司长任志刚,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汇储备干预了香港的股票市场。中国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盘行动。经过几个月的较量,香港政府成功击退了国际金融炒家把香港当作提款机的企图。那次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恒指变动1点,期货的买卖就会相差2.3亿港币。

香港金融保卫战虽然过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强大中国做后盾,会不会发生“八国联军”攻打香港的可能呢?毕竟香港政府干预香港股票市场违反了当今国际主流社会的“规矩”。中国航油(新加坡)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损失5亿美元和一位中国国资委职员在伦敦同期投资再次被吃表明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就石油这一项,中国现在每年就要多花几百亿美元。现在是中国需要啥,国际商品市场就涨啥。可以说是“抢你没商量”。然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并不是最严重的。真正可能对中国经济的造成严重危害是人民币汇率体系和不断高涨的房地产市场。

总觉得有人要以人民币汇率为突破口,搞垮中国的经济,夺取中国人民的经济成果。从要人民币升值和自由浮动的叫喊声中,我们好像闻到了军事战争的火药味。

现在有一个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得说法,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由市场来决定。难道市场是由自然决定的吗?由市场来决定,听起来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权。但仔细分析一下,世界上有哪个市场不是由少数人操纵的呢?让人民币汇率由市场来决定,说穿了就是由他们(USA)来决定。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不要忘记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现在外资的相当一部分是在国内埋下的伏兵。它们就等着美国来把中国的大门撞开(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把人民币捧上天,以牟取暴利。

总之,中国一定要建设一支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强大的陆军、海军、空军和天军(太空部队),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军事战争。同时中国一定要建设一支热爱国家,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竟争规则的金融“铁军”,以应对国际经济战争。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安全,人民的财富及小康才会得到有力的保护!

关于马晓河和马晓河挖掘内需潜力畅通双循环机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